【污糟的眼鏡】
口述:郭志銳醫生
文:陳曉蕾
我在英國讀醫,當時只知道自己不喜歡外科,但沒想到要繼續在內科哪一個專科發展。畢業後里茲(Leeds)一間醫院 請我去老人科當醫生,我就去了。
那老人科病房的設計很傳統:護士工作的地方在中間,三、四十張病床排隊似的放在兩邊。我的上司是老人科教授Professor Mulley,後來出任英國老人科醫學會會長,非常資深。老人病房的病人大部份都是長期病患,環境相對安靜,每天我就是看著這三、四十個病人。
有一天病房出現一位病人:八十多歲的老先生認真地穿著西裝,可是看來很久沒有洗澡,西裝顯得老舊,手錶已經不動了。Professor Mulley 走進病房,一眼看到這老先生就走過去,把老先生的眼鏡拿下來,很自然地為他抹眼鏡,那眼鏡好髒,一層厚厚的污垢,Professor Mulley抹乾淨後替老先生戴回去。老先生突然恢復精神,開始說話!
我很驚訝,就是這麼一件「小事情」,病人就不一樣了。這甚至不一定關於醫療。
老先生是一個人住嗎?他知道手錶不能動,眼鏡太髒看不清楚嗎?可能已經慢慢習慣了,對自己的期望越來越低,對各種各樣不舒服感到麻木,也不懂得投訴。可是只要有一個人,不一定是醫生,關心就會看到需要,再用行動帶來改變。
有時醫生反而不容易在病房裡做到:醫生來到床邊,馬上就要斷症、治病、開藥、打針……針對疾病做很多的事情,卻不一定看到病床上這一個人。
當時在醫院,我要為每一個病人寫個案紀錄,出院時讓他們有出院概要(discharge summary),讓家庭醫生等可以繼續跟進。英國病房沒有香港那麼忙,有時間為每一位病人仔細寫幾頁紙,我可以嘗試了解這病人的病歷:這些病有原因嗎?曾經怎樣醫治?之後誰來照顧?老人科的病人特別愛說話,我聽了好多好多故事。而Professor Mulley會仔細更正、寫評語,再跟我討論,這些並不是他的工作範圍,但他用心指導後輩。
那是一九八五年,我在這老人科病房工作了一年,然後再去其他醫院、其他專科工作,但最終我還是決定加入老人科。也許心臟科、腎科等可以有很多高科技的醫療儀器,但處理老人科的病人更用心思。
關懷,有時比醫術更重要。
。
報導源起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…/a.29111169435…/1788407647959863/…
#